找到相关内容29872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二万五千里的梦 追寻玄奘西行之路

    围墙,是在公元一世纪时扩建的,围墙石壁上雕有很多莲花瓣构成的圆盘图形,以及描述佛陀生活故事的浮雕。寺内供有金身佛像一尊,法相庄严,光彩照人。此像原本是青黑岩雕刻,后来被西藏信众贴上了金箔,印度佛教徒一直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3.html
  • 中印佛教交流历史

    十九 年(442)随西域商人仍还天竺。又有天竺僧僧伽罗多哆,于宋景 七年(423)来到建业,过着天竺沙门的乞食生活,宴坐林下。后 于元嘉十年在钟山建造精舍,名宋熙寺。阇宾僧昙摩蜜多,历经龟兹、 敦煌、...

    高观如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5.html
  • 佛图澄的传说

    地方的民风变得异常敦厚。   佛图澄带着一班门徒,在南山结茅为蓬,潜心修持,过着“酒不逾齿,过中不食,非戒不履,无欲无求”的清苦生活。   但是,不知什么缘故,几个门徒浑身的皮肤奇痒难忍,遍生水泡...

    王照骞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45790319.html
  • 佛教、道教在终南山

    每年都要遣中使前来向潭中投金龙祈福 。由103条支流汇成的黑河,在山中蜿蜒奔流,年径流量为6.63亿立方米,如今,它已经成 了解决古都西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永不枯竭的源头。   终南山中段海拔2000米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50590320.html
  • 唐代前期的敦煌艺术

    合等等。穿插的情节,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生活,如一种七收,画双牛引曲辕犁耕种,以及收割、打场、扬场、粮食入仓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和封建农业经济的关系。 《法华经变》是以《妙法莲花经》为依据的。...“陵阳公样”和永泰六年下令禁止的绫锦花纹相似,也与近年来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花纹相同。可见唐代石窟的装饰花纹,已逐渐从神殿建筑装饰,走向现实生活采用了绫锦花纹,减少了宗教神秘感,从而拉大了装饰图案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5390569.html
  •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

    生活:以佛教临终助念为例》,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论文,2003。   29.王凤珠,《永明禅师禅静融合思想研究》,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,2003。   30.陈进益,《蕅益智旭易佛会通...

    罗元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490700.html
  • 浙江寺观藏书考

    浙江寺院藏书的开端应当在东晋南朝时。在这个时期,一方面由于统治阶层的信仰,一方面由于世乱年荒,人民生活困苦,佛学思想深深地浸透入各个阶层的人民。“荏弱人民,多皈依而祈福,高明之士,则避世以穷理。”1浙江...

    刘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33490752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鼓励他贩卖宝珠,因此而改善了生活处境。“系珠喻”中的衣里明珠,因此被解说为众生本有“佛性”,声闻譬如穷子,为无明之所迷醉,自己不能觉知,所以取声闻小智,得少满足。倘得知本有“佛性”,就可趋向佛道了。但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五戒是良医--妙莲老法师讲述

    工人做事情没良心;公共工作未妥即交货,害国家、苦人民,所以做了一辈子工人,终身还没有安乐自在,就算让他发了财,生活仍不会安乐自在,他没有良心不会有福报嘛!有良心的工人不单自己有福,下一代也有福乃至我们...回来。」这长者也告诉兄女:「我在田里埋了好多金子,但已记不清楚埋在那里。你们没有生活费的时候,去翻田把金子找出来,就可解决生活问题。」交待完,长者就出去了。 去了两个多月都没回来,他特别请人告诉他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191022.html
  • 神会与妙悟

    进行审美鉴赏时,必然有一个主体的介入间题,各人总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,文化修养去解读作品,去发挥想象,王夫之说:“作者用一致之思,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和……人情之游也无涯,而各以其情遇,斯所贵于有诗。”他说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991571.html